中国酒店品牌全球梦首秀成功
中国迅速崛起的旅游业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全球知名跨国酒店品牌蜂拥进驻,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与中国本土品牌抢夺国内市场。与之相对应,颇为尴尬的现状是,本土酒店品牌在全球其他国家占有量寥寥无几。
但是,中国本土酒店品牌从未放弃走出国门的梦想。从收购海外不动产资产,到收购海外酒店企业股权,一路走来,困难重重,坎坷不断,直至今年,开元旅业集团和阳光酒店集团才真正将旗下中国本土酒店品牌通过海外收购方式成功向外输出。
中国酒店海外亮相
位于美丽的莱茵河畔的四星级商务酒店——金郁金香饭店,2013年初春,迎来了她的新主人——中国开元旅业集团。4月4日,开元旅业集团宣布,出资1050万欧元将这家坐落于德国法兰克福市,拥有17层、248间客房的四星级商务酒店收入囊中。作为新业主,开元将再投入2亿元人民币,对该酒店物业进行为期一年半的全面改造,将其打造为极具东方文化特色、也是欧洲一流的五星级酒店品牌。
在此之前,开元旅业集团投资和管理着130多家酒店,位列全球酒店集团百强,但其麾下所有的酒店都在中国本土。
法兰克福是国际知名的现代化都市,经济繁荣,交通网络发达。金郁金香酒店所处的地理位置虽属奥芬巴赫市所辖,但距法兰克福市中心、会展中心、机场(是欧洲第三大空港)仅不到20余分钟的车程。
“开元旅业为走出国门这一步,做了多年的准备。”开元旅业集团董事长陈妙林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很是感慨。他介绍,2008年,全球知名投资机构美国凯雷向开元旅业集团注入资本1亿多美元,以助力集团加速资本化和国际化发展步伐。
经过近5年筹备,今年开元旅业终于亮出其海外扩张的雄心——进军欧洲酒店市场。德国只是开元旅业国际化的开始,陈妙林表示,此次收购也是希望通过海外投资同国际接轨,提升开元的知名度。未来开元酒店计划进一步把品牌扩张到意大利、法国等主要欧洲国家。
在国外新建酒店,法规、程序比较复杂,正因如此,开元旅业集团选择收购已成型酒店,以避免上述麻烦。而且,收购价格相当合理,“本次开元旅业的收购价格,仅相当于国内三线城市购买酒店的价格。”华美酒店顾问机构首席知识官员赵焕焱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收购后再花重金打造,以符合开元品牌的五星级标准,从而很好地在国际市场上传播中国本土酒店品牌的形象。
无独有偶,4月12日,由中国北京华荣建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华荣阳光酒店德国法兰克福举行封顶仪式。华荣阳光酒店竣工后将成为法兰克福乃至德国第一家五星级中式酒店,为各国客人尤其是中国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据介绍,酒店封顶后将进入装修阶段,预计将于明年开业。
品牌输出成功探索
回首过往,中国本土自营酒店一直徘徊在国际酒店市场之外,鲜有走出国门管理海外酒店的先例。“但自今年开元旅业集团首度宣布将携民族自主酒店品牌进军欧洲后,国内本土品牌酒店以不动产加品牌管理方式的海外输出正在提速。”赵焕焱表示。
目前,人民币升值预期依旧强烈,而全球货币持续宽松,全球不动产又身处价格低谷,尽管德国经济是欧洲的“擎天柱”,但受到标普下调评级影响,德国房地产物业价格也是低迷不振。这给开元旅业和阳光酒店的收购带来了新机会,同时也给中国本土品牌酒店海外置业开拓了新路子。
回顾在此之前的中国酒店业海外重大并购案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不动产并购和股权并购。
不动产并购方面的典型案如:2010年,锦江酒店与德尔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在美国特拉华州成立合营企业,该合资企业以总价约3.07亿美元的总价收购州际集团全部股权,该笔交易完成后,锦江酒店间接获得了州际集团50%的股权。据了解,州际集团在全球分布有200多家酒店,但拥有完全不动资产的只有六家。分析人士认为,用并购企业来并购不动产,花的金钱巨大,但得到不动产确是很少的。
股权并购方面的典型案例如:复星集团于2010年完成对世界著名旅游度假企业地中海俱乐部地7.1%股权的收购,从而成为该企业第二大股东。此次收购,标志中国企业进一步在海外酒店经营决策中具有了相当发言权,但毕竟依旧不是完全控股。
赵焕焱称,“不同于上述两种并购,开元和阳光不仅完全持有不动产,同时还在国际上亮出自己的品牌。在海外市场,不动产的经营管理公司是中国本土酒店品牌,这是此前没有过的。”
“国内酒店业市场竞争激烈,一二线城市日趋饱和,三四线酒店景气度欠佳,走出国门反而是个很好的战略,”一从业多年的连锁酒店市场部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若此次本土品牌落地德国效果良好,将会对国内酒店管理公司走出去起到示范借鉴作用。
其实,伴随着酒店业市场的不断成长,中国本土酒店管理品牌早已“迫不及待”地想走出国门,欲向世界宣告中国酒店民族品牌已逐渐步入“成熟期”。
早在2012年,中国本土酒店品牌的海外输出力量就已是蓄势待发。去年7月,锦江之星管理公司与韩国SANGWONHOUSINGCO.LTD公司签订特许经营合同,首家在韩国的锦江之星连锁酒店将落户首尔。不过,此次还仅是品牌输出。锦江之星有关人士表示,公司是有机会去欧美收购拥有两三百家门店以上的品牌酒店,但自身的管理、人才、系统目前还跟不上。
不只是酒店龙头企业,国内颇具实力的房地产开发公司2012年也纷纷亮出“自主品牌”酒店品牌,并将海外并购的触角延伸到酒店管理行业。去年年底,绿地集团与西班牙MELIA集团签约,就双方在中、欧多地自有资产高星级酒店经营权置换达成合作协议,并拟在绿地自主酒店品牌海外输出领域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也称,公司将在未来10年向美国投资100亿美元,目前正与美国多家知名酒店品牌商洽谈在华盛顿特区、纽约和洛杉矶的收购机会。
本土以外拓展内需
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海外旅游支出已居全球第一,2012年海外消费金额超过1020亿美元,而且由中国旅游者带来的滚滚财源还在不断膨胀,预计到2015年中国出境游人数将突破1亿人次。
近十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由2000年的1000万人次增至2012年的8300万人次。在此期间,中国游客境外旅游消费增长8倍,2012年达到1020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40%,中国对全球旅游经济的贡献度达到13%。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出境游市场迅速膨胀,已引起全球重视。世界各国已把中国海外游作为最大争夺市场。作为中国企业也应该在出境游上分一杯羹,这也是中国内需的外延体现。
赵焕焱表示,政府提出要加大内需,增加本土消费。可大家却忽视了在本土外还有内需,这其中就包括了出境游的消费市场。既然海外企业早已垂涎已久,本土企业更应紧盯不放,进一步在本土以外拓展内需。
业内人士认为,如今的中国正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出境旅游乘风破浪,获得快速发展。当年,很多日本企业把旅游业作为日本文化资本的输出器,围绕本国出境游客在世界各地展开文化投资,使得日本国内资本获得较高的利润回报。
如今,中国旅游企业正面临着出境游带来的巨大挑战与机遇,酒店业要为分羹海外游市场做足准备。“我们要将地道的中国美食与产品服务带到异国他乡的同胞身边。”陈妙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