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建设投资疯狂“追星”到底为哪般
一方面是大城市五星级酒店门可罗雀,入住率偏低;另一方面是以所谓“七星级酒店”投资为代表,国内高星级酒店建设热浪滚滚。如此背离经济规律的现象在中国愈演愈烈,究竟是哪只无形之手在操控?
“豪华竞赛”难掩惨淡经营
据媒体报道,1月5日,从北京市门头沟区人代会上传出消息:门头沟将引资100多亿元建造一座七星级酒店,这座门头沟未来的“地标性建筑”将比照阿联酋的迪拜塔,依流线型设计。
作为北京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县之一,门头沟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除了黑黝黝的煤矿,就是干旱贫瘠、沟壑纵横。要花巨资建造高星级酒店的消息的确很有轰动效应。然而,建七星级酒店并非门头沟的“创意”。据称,重庆、天津、海口和武汉等地均有相似的宏大计划。
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及中国酒店业主联盟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12月,我国星级饭店有14587家,其中四星、五星级酒店的比例由10年前的7.7%升至18.7%。据报道,2010年国内在建或改建的五星级饭店数量超过1600家。仅万达集团去年就新建了20家五星级酒店,包括今年春节期间即将开业的位于“国家海岸”——三亚海棠湾的两座希尔顿高端酒店。
但“豪华竞赛”的背后却是惨淡的经营状况。据全球酒店行业市场调查机构发布的全球酒店业绩报告称,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2009年上半年,上海部分五星级酒店入住率不到一成,是亚洲酒店市场入住率最低的4个城市之一;而在北京50多家五星级酒店中,真正盈利的仅有五六家。但在2010年,随着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持续减弱,国内高星级酒店市场迎来较大反弹,入住率持续增长,投资热也被再度唤醒。数据显示,国内高星级酒店数量在2010年的增长高达20%。个别区域由于酒店数量过多,价格战加剧。国内高星级酒店的“投入产出比”仅在0.35左右。
面对如此低的“回报”,又是什么让投资者飞蛾扑火、前赴后继呢?
地产增值效应远超经营利润
“用一般的经济规律无法解释中国的酒店投资现象,”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但价值规律还是在起作用,因为违背经济规律的事情谁也不会犯傻去做。”
魏小安认为,中国酒店投资热有三大背景: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有三大动机:非经济性动因——在政府“主导”或者说是引导下,为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所为;半经济动机,一些大型企业建接待基地,通过地产项目搭建一个资源整合平台,主要是解决公关问题,赚钱与否并不重要;纯经济动机(追求酒店地产所带来的直接价值、衍生价值和集群价值)。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健民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门头沟七星酒店接待高端客入住的概率很小,因为在北京,政务客倾向于钓鱼台宾馆;商务客首选中央商务区;而游客则钟爱景区周边和繁华市区的酒店。所以,从旅游经济的角度来判断项目赔钱的几率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