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品牌酒店“多管齐下”“抢滩”二三线城市
2012年,国际高端酒店在中国的扩张大幅提速,并深入中国二三线城市。制定在中国市场的“五年计划”,制定本土人才培养战略,甚至特别开发出针对中国市场的新的酒店品牌……国际高端酒店正“多管齐下”,抢滩中国市场。
一些国际酒店高层认为,中国约有170多个人口超过百万的二三线城市,很多这样的城市五星级酒店很少,甚至没有五星级酒店,中国高端酒店市场并没有“饱和”。分析人士也指出,中国是国际高端酒店实现业务增长的重要国家。
喜达屋 大中华区庆酒店“双百”
数据:2012年上半年,喜达屋酒店与度假村国际集团在上海举办大中华区“双百庆典”,庆祝喜达屋在美国本土以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大中华区,已拥有103家开业酒店和100家在建酒店。今年年初,喜达屋大中华区公关经理冯菁表示,喜达屋在大中华区拥有的开业酒店数量已达117家,2013年预计又有20家左右的酒店开张。
“喜达屋在中国一线城市的发展比较稳定,也在谋求合适的机会进入更多的中国二三线城市等新兴市场。去年,湖州喜来登酒店已开始试营业;今年,大连城堡豪华精选酒店即将开业。”冯菁说。
与各地投资建筑酒店的业主合作时,作为酒店管理集团的喜达屋会慎重地考虑“可行性”和潜在的客户群体。在他们看来,中国各地的“多样化”程度堪比整个欧洲,每个城市的市场情况和需求各不相同。“我们根据城市特点,选择合适的品牌入驻,比如,福朋、雅乐轩两个品牌经营的是较为经济实用的特色精选酒店,比威斯汀、艾美等定位稍低,能适应中端市场,在中国的一些二三线城市非常具有发展潜力。”
冯菁特别强调,1985年,喜达屋在中国大陆开了第一家酒店喜来登长城饭店,近30年来,喜来登实施了良好的本土化举措,成为中国人“认同度”最高的酒店品牌之一,在选址上也颇具优越性。据悉,目前喜达屋在华经营的所有酒店品牌中,一半以上是喜来登。
洲际 为中国量身定做酒店品牌
数据:目前,洲际酒店集团在中国有超过180家的酒店在运营中,还有160家左右酒店正在建设中,未来三至五年间,可能将达到200-300家酒店。
洲际酒店集团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柏思远认为,中国整个经济包括酒店业都在保持高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非常迅猛。城市化进程首先需要进行基础建设,酒店便是城市基础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洲际酒店集团去年推出了华邑酒店及度假村品牌,是专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做的一个品牌,投入了数百万美元的前期市场及推广费用,预计在未来10到15年内,该品牌将进驻超过100座城市,为中国客人提供熟悉的高端“中国风”旅居体验。
曾有人担心,洲际在华扩张过快,而人才无法跟进。早在2006年,洲际酒店集团就在中国正式成立了英才培养学院,以支持迅速发展的中国酒店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如今,每年中国的英才培养学院为洲际集团旗下的酒店以及整个中国酒店业输送超过5000名具有行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毕业生。
柏思远告诉记者,在过去几年间,洲际对员工本土化推动相当重视,并不仅仅是基层的员工,总经理层面、管理层面也需要更加本土化。目前来看,在劳动力成本、语言能力、竞争优势等方面,本土员工都有很好的竞争力。洲际酒店集团也是在整个行业中管理层本土化程度最高的一个企业,截至目前超过一半的总经理都由中国人担任,这正是洲际酒店在中国规模扩张的人力资源优势所在。
半岛 “带资管理”更重视品质
数据:半岛酒店是全球最先进及豪华的酒店之一,1928年第一家半岛酒店开业,至今,半岛酒店集团共有香港、纽约、芝加哥、比佛利山、东京、曼谷、北京、马尼拉、上海9家半岛酒店。巴黎半岛酒店定于2013年开业,标志着半岛酒店集团正式进驻欧洲。
与其他国际品牌酒店的规模扩张相比,半岛酒店的扩张可谓“迟缓”,究其原因,半岛酒店集团营运总监包华表示,一些国际品牌酒店采用的是“管理输出”模式,其并不自建酒店,业主和管理者相分离,因此扩张的速度很快,但是半岛酒店采用的是“带资管理”模式,自己既是业主又是管理者,所以在投资扩张时,会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
在被问及是否因为谨慎扩张而“错失机遇”时,包华表示,半岛酒店有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传统,与数量相比,更重视品质。历年来,半岛酒店集团主要致力于提供豪华舒适的住宿环境、现代化设施和先进科技,配合细致体贴的个人化服务。与规模扩张相比,半岛酒店更看重酒店的区位,注重保持和加强品牌。
■ 专家访谈
访谈专家:魏翔,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闲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国际品牌酒店抓住了战略机遇
新京报:为什么国际品牌酒店会在近几年加速在中国的扩张?
魏翔:说到国际品牌酒店的中国扩张,就要考虑近年来中国酒店业的发展和在全球引起的影响。
首先,据我们的监测,中国民间资本进入酒店业以经济型酒店为主。因为经济型酒店的回收期要远远低于四、五星级酒店,四、五星级的酒店回收期大概在15年左右,而经济型酒店的回收期在一年半到3年之间。
第二,从数据抽调上来看,经济型酒店在最近两三年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服务停滞不前;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币值上升、购买力上升,中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对高端酒店的需求量甚至超过了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
从出境游反馈的数据看,中国人对酒店价格的承受力在150美元左右,国内游对于酒店价格的承受力在500元到1000元之间。经济型酒店并没有进入到这一市场。
第三,由于宏观经济环境造成了美、欧的需求锐减,而中国现在的宏观政策是“拉动内需”,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酒店业在“拉动内需”的大环境下应该有所作为。
综合以上因素,我不认为国际品牌酒店是在盲目扩张,在我看来,国际品牌酒店是抓住了一个战略机遇。
扩张时要关注地方政策反应
新京报:国际品牌酒店在中国扩张的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魏翔:第一,要注意租金上涨的问题。很多大型的酒店集团认为,中国每年的经济增长率如果不超过9%,所带来的物价上升都在酒店扩张的承受范围内。
第二,要考虑中国各地短期的市场消费能力和价格承受力。我去过一些中小城市,发现有些地方的高端酒店业比较萧条。
第三,要关注中国各地政府的政策反应。前些年,各地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五星级酒店的进入很受欢迎。但是近年,“城镇化”成为了一个敏感词,国际品牌酒店再想进驻二三线城市,可能得不到原来的优惠“待遇”。
“管理输出”仍是扩张的主流模式
新京报:国际品牌酒店在中国的扩张一般有“管理输出”和“带资管理”两种模式,能否谈一下这两种模式未来在中国的发展?
魏翔:我认为未来一段时间,“管理输出”依然是最主要的方式,“带资管理”可能是一个补充。
“带资管理”意味着管理者和业主不分离,管理者可能是一个多方投资的业主。国际品牌酒店建设地方总部或者旗舰店时,可能更多采取这样的方式,但它以后不会是主流。
“管理输出”是国际品牌酒店最快的一种扩张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下,酒店对资产、质量的把控非常弱。然而,对于中国酒店市场来说,目前最大的诉求不是“质量”,而是规模。
外资酒店进驻中国要有几个阶段,现在是“规模领先”阶段,以前的“规模”是着眼于北上广等这样的超大型都市,现在的战略机遇期则是不仅北上广能承接四、五星酒店,中国很多地方都能承接,外资酒店就趁势而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