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猷:中国酒店的见证者
“我是中国外事旅游事业的一个‘老兵’,在这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中国酒店》杂志创刊3周年,杂志的主办方金陵旅馆管理干部学院建院16年,同时又迎来我们伟大祖国58岁的生日,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中国酒店业的一路走来……”
——周鸿猷
早听说周鸿猷先生在业内德高望重。记得在策划纪念刊专题的时候,就想约访周老,也因此与周老有过未曾谋面的缘分。他对行业发展始终保持着关注之心,并无老年人常有的疏离感;他的声音清亮,从电话里,你是断然想象不出他已年近八旬。
怀揣着敬仰,心装着好奇,终于,在苏州老城区伍子胥弄的一栋公寓楼内,我见到了周鸿猷先生。这是一位非常注重整洁而且风度翩翩的老人,衣服上没有皱纹,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看不到一丝凌乱。屋内窗明几净,布局雅致,深色调的家具配合绿色的装饰植物,累积出大度和恬然,厅堂一侧的壁炉,却也体现了一份中西的和谐,强调的是一种恬静祥和,深入人心。我被这种温馨的氛围深深吸引,差点都忘记了来意。“小雷,我们开始吧!”反倒是周老的一句话把我拉回了正题。
在我看来,他除了对自己的一生做 “重点性”回顾,更重要的是,以周老丰厚的知识与素养,从他个人化视角,对建国以来的各个时期酒店业的发展,做一“见证式”的记述。更因为他特殊的生活背景以及不同寻常的经历和工作环境,他的叙述就格外能让我们知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生活的碎片,一般是排斥在正史之外的,因为周老是亲身经历,我们通过整理,将它们聚拢起来,便成了这篇弥足珍贵的历史纪录。谨把此文献给所有关心中国酒店业发展的朋友们!
上世纪的29年(1949-1978)——中国酒店,外事接待的丰碑
1、 旅游尚未立“业”,酒店只作外事接待
建国初期,我国旅游业的大气候并未形成,国内旅游几乎没有,更别提出境旅游。因此,有条件接待来访宾客的饭店也为数很少,这些饭店中一部分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老饭店,其中不乏像北京饭店,上海和平饭店、锦江饭店,天津利顺德饭店等这样的老字号。一部分则是为了接待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政要、华侨华人以及来华帮助我国建设的专家学者,从中央到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兴建了一批新宾馆、新饭店,以适应接待需要。
周老介绍说,他1955年开始从事外事工作,1956年苏州中国国际旅行社成立时,还成立了苏州交际处,他时任副处长,同时兼任苏州国旅的总经理,这是一个市政府直接分管的接待单位。苏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亦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这里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这样的城市,当然会吸引着八方来客。在周老接待过的人物相册中,既有中央首长,也有国际友人。陈云同志就曾在苏州南园宾馆休养,前后近三年;周恩来总理来苏州视察时,对苏式糖果情有独钟,原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就是用苏式糖果招待各国政要,而且受到普遍欢迎。周老在介绍接待他们的每一件事时,都沉浸在那美好的回忆中。
那个年代,苏州总共只有三所招待所,基本是过去官僚们的旧舍改造而成,接待用车也都是旧社会留下的老爷车,厨师主要来自一些知名酒楼,也能制作一些传统的中西菜肴,绝大部分宾客以国家邀请为多,所以费用大部分均从国家补贴的招待费中开支,虽然冠以“饭店”、“宾馆”的名号,但在管理上基本都属招待所模式的事业单位性质。
2、国际旅游活动开始,中国酒店行业新生
1964年4月,中国与巴基斯坦通航。当月29日,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班机首航上海。这是上海解放后的第一条国际航线,它成为中国酒店业发展道路上的重要环节,国际旅游活动在中国进一步得到了发展。运筹良久的国家自投自建的饭店纷纷在各地开始蕴酿、设想和规划,接踵而至的是, “文革”开始了,很多人都受到了冲击。而在谈及这段记忆的时候,周老意味深长地说开了 :“正是那个时候,我和酒店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发出了疑问。原来周老当时还在“劳动改造”。在苏州饭店大院内做花工期间(这是很强的体力劳动),一次劳动间隙,坐在大院树阴下休息时,望着苏州饭店老楼旁边的一片空地和墙外农田,他不由想到,“有朝一日,一定要想法在这块土地上,建造一座新的酒店大楼,这该多么美啊!”当周老又回到外办工作岗位时,恰逢酒店大发展时期,他便积极建议建造苏州饭店新大楼。在国家旅游局、江苏省政府等各方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三年苦战,1979年在周老曾经劳动过的牛棚旁建成了苏州市空前的一座有110间客房的九层大楼,同时还争取到了中旅总社利用外资建成姑苏饭店,奋战半年完成开业。在当时,周老的努力对苏州市的外事旅游工作是何等的重要啊!我惊异不已,周老慈祥中凭添了一丝快慰的神气!
周老另外补充道:那时还在计划经济时期,资源相对匮乏。一个酒店建设所需材料、设备都十分紧张,就连制作西餐用的原料也无法单独进口,还得由上海特殊供应站支持。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苏州参观访问的国际友人、自费旅游团连年增多,宾客身份也越来越高。1974年基辛格一行数十人来访,英国撒切尔夫人、比利时亲王阿尔贝(现任国王)、西哈努克亲王等国际知名政要接踵而来,接待的政策、方针、礼节礼貌、生活习惯各有区别,光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要走向国际,就需要了解国际,酒店服务更要了解服务的国际性。一个全球概念的国际酒店管理模式正在随着大形式变化孕育着勃发的能量。
跨世纪的29年(1978-2007)——中国酒店,跨世纪的飞跃
1、酒店成为城市标志,酒店业在开放中展翅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试办经济特区,作为吸收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视窗。1984年4月,又进一步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1985年2月,增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为经济开放区。这一系列的政策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外国客人走进中国,同时,中国人自己的商务往来也日益频繁。为了改变我国涉外饭店数量不足、设施设备陈旧的落后状况,各地先后对原有涉外饭店设施进行更新改造、扭转饭店床位供不应求的局面。旅游的住宿问题成了对外开放的瓶颈。当时一些归国华人华侨、港澳侨胞中,不少巨富豪商也有意在国内各地投资酒店业,在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全力支持下国务院批准下发了第一批利用外资建设现代化酒店的政策文件。对于那个时期起来的酒店,周老如数家珍(1981年底江苏省政府调他去南京,1982年3月任职于金陵饭店)。当时建酒店主要是中外合资或中外合作经营,合作期限一般不超过20年;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利用侨胞外资贷款,按期还本付息的国资企业。第一批批准兴建的六家酒店为北京建国饭店、长城饭店、南京金陵饭店,广州白天鹅宾馆、上海华亭宾馆、虹桥饭店(上海两家酒店的建设推迟了二年),而前四家酒店相继在1979年前后动工兴建。除金陵饭店为贷款的国资企业外,其余三家酒店都是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形式,有的还请国外知名酒店管理公司管理。这四家酒店正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规模都比较大,设备先进。长城和白天鹅都有1000间客房,金陵饭店客房也有800间。在当时,这种现代化、高层次的酒店一度成为城市的坐标,成为中国酒店腾飞的标志。
2、用“金陵”试金,见证中国酒店人自己的风华
1980年3月,在六朝古都南京的闹市中心新街口,金陵饭店破土动工了。这座37层、110米高的庞然大物,令国人耳目一新。半个世纪以来,黄浦江畔美国人建造的上海饭店,虽只24层,却一直是中国最高的建筑,而今,金陵饭店将取而代之!3个月拆迁完毕,7天一层楼。“神州第一高楼”金陵饭店于1983年10月4日正式开业。然而,一家享有殊荣的酒店难免“树大招风”。在改革开放初期,金陵饭店的建造给社会带来的震撼绝非“高度”一项,能否管好这么一个庞大的国际化大酒店,谁心里都没底。有的领导曾希望借助国外酒店管理公司的管理,帮助金陵饭店转危为安,但被婉言拒绝了。形势把中国人推上管理的舞台。
在追忆这段历史的时候,周老始终微笑的脸上突然多了一点严肃和无奈。他说:我当时作为金陵饭店第一任总经理,压力是非常大的。不管这座通体洁白的摩天大楼蕴含着多么伟大的意义,但事实上,它尚未建成就面临着险境。在南京这座并非旅游热点的城市,如何填满这近1400张床位是一大难题,更为要命的是,金陵名曰国营饭店,实际国家没有投资一分钱,是政府牵线,引进新加坡华人著名企业家陶欣伯先生和汇丰银行的近6000万美元的国际贷款转换而来的。这笔贷款连本带息,甚至相当于一座南京长江大桥的投资总额。国内悲观论调认为:金陵饭店是个大包袱,无利可图;国际舆论更是怀疑中国人能否管理好如此现代化的高级饭店,债务能否还清。当时,日本《朝日新闻》曾有报道称,金陵饭店将是中国四个现代化在旅游事业中成败的试金石。
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周老,能讲标准的英语,多年的外事旅游接待的经验更为他掌管金陵饭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没有现代饭店管理经验的当时,曾学过工商管理的周老,已经前往香港对18家国际饭店作了全面的考察。然而,万事开头难。刚开业的金陵饭店,最低的出租率仅有12.7%。1985年2月2日,邓小平同志第二次来南京视察,下榻金陵饭店。周老在汇报工作时巧妙地将饭店经营上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解释。首先提出了政策问题,“人家现在是‘黄油+面包’(指中外合资酒店),可我吃的是‘窝窝头’,人家是‘轻装’,我却‘绑了沙袋’赛跑……”,“沙袋是什么?”小平同志关切地问。“是政策!我们是国资企业,执行国资企业的政策,没有任何优惠政策。”周老答道。当时,小平同志当着顾秀莲省长的面,接了一句:“可给他们一个小特区的政策嘛!”随即笑了起来;随后,周老又提出了交通问题是影响饭店客源的瓶颈,建议增加国际航班。小平同志听后,立即安排秘书打电话给杨尚昆,请他通知南京军区研究,并要协调好军队、民航和地方的关系。只过了3个月,港宁包机就正式开通,从最初的一周一班发展到今天的每日三班,交通搞活了,为南京的开放提供了便利条件,更为金陵饭店提供了大批客源;最后,周老还提到了管理问题,这个牵涉到人才的培养问题,他提出“输出培训”的设想,小平同志也给予了肯定。说到这段故事,周老的眼睛亮亮的,极有神采。
周老说:“在筹建时我就在想,金陵饭店是我们国人管理的第一家国际化的大酒店,在经营管理方面,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总不能还是沿袭过去招待所那一套吧? 所以,经过多次调研,管理班子决定与国际接轨。饭店要走向世界,就要国际化,在管理上按照国际标准和惯例行事。”这是一份改革的宣言,意味着将彻底否定国内实行了30多年之久的招待所的管理模式。
作为文华东方酒店集团旗下的旗舰酒店,香港东方文华大酒店秉承了文华特色的管理体系,在每年世界范围的酒店评比中,总是名列前茅。为了搭建高起点的学习平台,在陶欣伯先生的关心支持下,牵线搭桥,金陵选择了香港东方文华大酒店,并选派了10多名骨干人员赴香港学习。当时提出的口号就是“要将文华的管理体系中国化、江苏化、南京化,先仿后创”。坚持“送出去,请进来”,吸引、消化和吸收的战略思路。临时聘请了文华的高管担任金陵的行政助理和餐饮总监,以切实提高金陵的国际化服务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金陵饭店结合他人优势与自身特点形成了一整套高效管理模式,如改变准点下班的衙门作风为24小时服务;将随意敲门服务改为应客人要求服务;此外,走进公共洗手间,客人刚推开第一道门,第二道门已应声打开,服务员微笑地问好;走向洗手池时,会发现水龙头已打开,水温已调好等等。
“金陵饭店的牌子响了,1984年的住房率从39%很快飙升到80%,旺季达到100%;饭店盈利占到全省旅游外汇收入的1/3,还贷期限也比预计的提前了五六年。”周老平淡地说起过去骄人的成绩时,让人感觉到他那面对困难时的胸有成竹和轻松若定。金陵饭店的管理已得到国际上业界和世人的肯定,所以,1986年世界最著名的饭店协会——“全美酒店和汽车旅馆管理协会”主席奥克才会把一枚“饭店合格管理者证章”郑重地佩戴在周老的胸前。谈到这里,我不由地从心底敬重这位端坐在我面前的老人,他佩戴的不是一枚简单的胸章,而是世界酒店业对金陵饭店的肯定,而且是对中国酒店人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最高评价。
在金陵饭店和国际全面接轨的同时,整个中国社会也更进一步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各行各业都在同国际接轨,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势头日胜一日。金陵饭店成为改革开放历史沿革中一面最好的镜子,用“金陵”试金,见证的是中国酒店人自己的风华。
3、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成立,助推酒店业规范发展
周老把半个世纪的生命奉献给了中国外事旅游事业,虽然他总是说自己只是这个行业的一个“老兵”,但他的从业经历奠定了他在酒店行业的威望和地位。因此他曾连任三届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的副会长。
协会是在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1986年2月,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英文缩写为CTHA)正式成立。它是中国境内的饭店和地方饭店协会、饭店管理公司、饭店用品供应厂商等相关单位,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结成的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周老深刻地意识到,行业协会的工作中心就是为政府、为企业开展好“双向服务”,代表的是中国旅游饭店业的共同利益。为此,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积极的交流外,周老还成为饭店业华东区域活动的重要召集人。一年一度的年会总能吸引各家酒店的加入,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每一次的沟通,都能将政府的政策、法规宣传、贯彻到酒店;发布当地酒店业的市场状况,给现行饭店的运行以指导,从而为形成有序的市场环境打好基础。同时,也将酒店的愿望反映给政府,提供决策参考。这种双向互动,一时间成为行业发展重要的推助器,时至今日,行业的不少老总们仍念念不忘他为促进中国旅游饭店业健康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
4、第一所酒店管理人才学府诞生,酒店业真正腾飞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观光旅游、商务会议、度假探亲等各种形式的人员流动,活跃了酒店市场,全国各地各种类型、档次的酒店风起云涌。然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酒店从业人员缺乏,大部分管理人员未经过专业训练和培养,缺乏职业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酒店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加坡原副总理、中国旅游顾问吴庆瑞博士提议,中国应建设一所培养旅游饭店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1989年国家教委正式批准,1991年10月,我国第一所旅游饭店专业学院在古城南京落地生根。金陵旅馆管理干部学院起步之时,正值中国一批批涉外酒店在全国各地建设、酒店管理人员培训尚属空白之际。“‘开创中国酒店业的洛桑’是金陵旅馆学院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周老语重心长地说。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国际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最好的酒店管理专业学院。百余年来,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和旅游教育理念的探索方面卓有成效,“洛桑模式”成为国际公认的酒店管理人员培养的成功模式。
周老作为金陵旅馆管理干部学院的第一任院长,提出学院必须学习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色;采用有利于强化教师实践能力的“院店一体”的特有模式。学院下设四星级的实习酒店,对教师实行课堂教学岗位与饭店管理岗位交叉任职制度(如担任教学的餐饮专业老师同时兼任酒店餐饮部经理),形成了教师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培养方式。学院在筹建期间就选派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分批到瑞士洛桑旅馆学院、新加坡酒店和旅游培训中心(SHATEC)进修酒店各部门的教育知识和技能,编撰了我国酒店业最早的一套管理教材。开学后的前几年,为巩固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水平,逐年分批派出教师到新加坡东方酒店、澳门东方饭店等酒店培训,边学习边总结提高,使学院的师资队伍从开始就确立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成长路径。
在21世纪的今天,金陵旅馆管理干部学院已为中国旅游业培养了6万多名专业人才,为中国酒店业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力支持,受到了全国旅游业界的尊崇,被誉为“中国酒店业的黄埔军校”。
未来(2007-)——打造本土品牌,中国酒店人的主攻方向
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周老领着记者去书房看他刚刚整理不久的老照片,他把每张照片都附上一段文字说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描写得清清楚楚。他不无感慨地说:“有些记忆是永远抹不去的,就像这些……”说着,周老用手轻轻抚摩着它们,感觉每一张照片所叙述的故事正在眼前浮现。
见证历史,是为了面向未来。记者在征询周老对中国酒店业的发展方向的见解时,周老更多地提到了“品牌”,而且是“本土品牌”。他说现在看到“锦江”、“首旅建国”这样的大型酒店集团在国内的兴起与扩张,感到十分高兴,而对于从“文华”模式成功过度演变到今天远近闻名的“金陵”模式,周老也感到非常欣慰。“当年的金陵饭店,服务员的着装就是一种创新,当时有人反对穿旗袍,认为是旧制度产物,又开叉什么的不够雅观,但是旗袍在香港的高级酒店里却很普遍,我们坚持下来了。实践证明,反响和评价都很好。到了今天,什么是创新?也许是为客人特制的一张名片,或者一个更加舒适的枕头……创新体现在服务细节中,而品牌则是服务细节的汇总。
周老认为:本土品牌的创新将赢得未来。掌握和运用品牌管理和品牌战略是酒店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个个性鲜明、联想丰富、高价值感、高美誉度的强势品牌往往是持续获取效益、实现酒店新时期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面对即将到来的2008奥运和2010世博机遇,创新中国酒店强势品牌,改变“配角”地位,将本土品牌打响全球,是当前中国酒店人共同努力的方向。(中国酒店设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