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设计前沿 行业动态 百家争鸣 活动公告 酒店资讯 大师经验 选材新闻
当前位置:中国酒店设计网资讯访谈大师经验 》 风云人物专访——于强

风云人物专访——于强

时间:2011/3/16 14:35:00 来源:原载 责任编辑:于强

特约记者勾剑

  人物档案:
  于强,男,著名室内设计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深圳专业委员会委员、香港室内设计学会(IDA)深圳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于强室内设计师事务所总经理兼设计总监。
  12年前,凭着自己的兴趣踏入室内设计领域;
  6年前,创建自己的设计工作室,以小试牛耳;
  5年前,创立于强室内设计师事务所,初步完成团队国际化的建设;

  3年前,在第九界亚太室内设计大赛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也是当时唯一一位在亚太设计大赛上获奖的设计师;
  1年前,在中国国家级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成功举办个人室内设计作品展,取得良好影响;
  现在,于强正联合来自两岸三地的设计精英们在深圳设计市场开疆拓土……
  
  2004年6月25日下午,深圳的天空西边日出东边雨,高温、闷热。为了架起新领域室内设计培训班学员与优秀设计师互动沟通的虹桥,我们慕名拜访了著名室内设计师、深圳于强室内设计师事务所总经理、设计总监于强先生。

  获奖:偶然的必然
  记者:于总,您好!欣闻您将在我们新领域培训中心举办个人学术讲座,我们的全体员工和广大学员都非常欢迎。为让大家对您以及您的作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我们想就大家关注的相关问题和您聊一聊。
  于强:欢迎你们的来访。其实我去搞讲座也没什么好东西可讲的,主要是想与大家相互交流一下。大家对我这么关心,真的很感谢。

  记者:作为第九届亚太室内设计大赛中国大陆的第一位获奖的设计师也是当时唯一一位获奖的设计师,大家对您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当时大赛的背景是怎样的?您当时获奖有什么感受?
  于强:我从事设计这一行至今已12个年头了,我的室内设计生涯几乎是与亚太室内设计大赛同时起步的。由于以前国内关于室内设计方面的书较少,不知不觉中我就喜欢上了每年亚太设计大赛所出的作品集,并从中吸取精华,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我对亚太设计大赛及其获奖作品集的评价是很高的,因为现在中国大陆在这种大赛上获奖的人一般只有一到两个,它与2002年后的中国区室内设计大赛不同,中国区大赛的获奖人数大概有三四十个。而且亚太大赛是封闭评选,高度权威。所以我也知道参赛的好处,非常向往(亚太区)大赛,但感觉又很遥远,一直没有参赛。我无意中奖,也没抱什么希望。
  要说2001年那次参赛和获奖,我认为是偶然,又是必然。那年深圳室内设计学会推荐了7个人参加第九届亚太室内设计大赛,我是其中之一。当时我向大赛呈报了两个作品,一个是深圳国基地产总部世贸写字楼的设计方案,一个是深圳波尔卡NO.1迪士高广场的设计方案。我当时认为写字楼作品比迪士高要好,因为我觉得它比较精细,但当评选结果出来后,写字楼作品不仅没获奖而且连入围的资格都不够,迪士高作品反倒获了一个二等奖。
  当时我也没明白获奖的具体原因,后来通过分析比较,我发现那个自认很好的作品没获奖,是因为它只是体现在技术上,是在比技术、解决技术的问题。比如其中的孤形玻璃门,国内根本就没有成品,为满足设计所需,只好自已动手一点一点地设制了一个,虽然其中涉及的工艺高超、设计前卫,但与国外成熟的工艺、技术相比却显得没有亮点、没有原创,自然也就平淡多了,所以没入围也不足为怪。
  为什么那个自认不怎样的作品获奖了呢?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融入了许多原创性的、情感性的设计元素,特别是在思想上有大的突破,有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成份,从而使它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反映出某种文化压抑下的爆发状态,有一种令人震撼的激情和感动,所以说它能获奖又是某种条件下的必然。

  设计:简单的实在
  记者:从见您的一瞬间和您递给我们的名片看,我们就感觉您不是一个一般的设计师。这样别致的名片,就是您的风格与水平的体现。此外,我们也仔细欣赏过您的一些设计作品,感觉您的作品中有很多让人无法言说却耳目一新的东西。从专业、艺术的角度,请您对此简单描述一下?
  于强:我认为,这可以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描述:“具有未来感的生活空间”。设计的形式感来源于广泛的艺术领域,设计的内涵来自于设计师对生活的态度和感受。我希望设计具备扎实的内涵和完美的形式。通过设计给人们展示具有未来感的生活空间。
  记者:好,这倒是一个颇有新意的理念。请问“未来感的生活空间”是不是构成您的设计风格的主要元素,或者说是设计风格的基本体现?
  于强:也可以这么说吧。我的个人风格是简单、直接,不喜欢绕弯路和罗里罗嗦,所以我倾向于用简单的设计、简单的形式展示激情、体现创新,表达出实实在在的东西。
  记者:您所说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是不是指作品的文化内涵?
  于强:是内涵,但又不仅仅是内涵。我的作品要表达的是设计师对生活的态度和感受,反映的是一种原创的、综合的、深层的文化沉淀。它包括可以让人充分体会的空间感、科技感、未来感,它有一定的启发性,能超越现代、体现未来,有一种文化的穿透力。

  事业:打群架与打大仗
  记者:于总,据我们了解,您的设计团队汇聚了来自两岸三地的设计精英,请问您当初为什么要成立这样一个团队?对于团队的发展远景有什么规划?
  于强:原则上说,我不太喜欢现在比较流行的但较为清苦、封闭的设计(工作)室生活,设计师一个人闭门造车显得很小器、很累,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发展。我向往先进、庞大的团队协作,我喜欢和一些具有不同思想与创意的人在一起交流、碰撞、“打群架”。而且基于一个强大的平台,大家能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配合,工作起来轻松不说,要想成功也更快一些。
  我们以设计师事务所的形式,吸引了一批来自大陆和港台的优秀设计师加盟,完成国际化团队的建设,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使团队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得以确立。比如设计、三维表现、配饰、效果图、业务、财务等方面的人才都配套齐全,这样才好打大仗。我们现在的客户都基本定位在地产发展商之类的大客户,比如中信、星河、金地、海南一投等等。做大客户的好处是,我们只需要“考试”一次,就可稳定发展、重复地滚动发展。
  我喜欢艺术、绘画、音乐,我的爱好广泛,我希望我的团队也能在积累和沉淀之后,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我们现在已经涉足酒店、办公楼、银行等领域的设计业务了。

  择业:一定要从兴趣出发
  记者:根据个人经历和从业感受,您对我们新领域室内设计培训班学员和年轻设计师有什么忠告与建议?
  于强:忠告谈不上,建议大家也听得多了。我只强调一点:在职业选择上,大家一定要从兴趣出发,而不要从投机的角度的出发。因为投机的东西有可能是末班车,是侥幸的,而感兴趣的东西则可托付终身。

 

网友评论:


推荐设计|装饰|材料公司
推荐设计师
热点资讯
推荐装修材料
推荐资讯
推荐酒店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