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设计师Roger B.:中式元素的真实演绎
微风吹过的水面,水纹荡漾,池边的树木、竹林与建筑勾勒出缤纷美景,倒影在水中,平添了不少生趣。春天,感受如毛细雨,万缕柔柳;夏天,湛蓝的天空,聆听竹林小鸟歌唱;秋天,阳光温馨恬静,秋风和煦轻柔;冬天,落叶飘舞,万籁俱寂……
您脑海中呈现的一幅幅画面,正是B+SW新项目——南宁颐和新园高端会所呈现的现实美景。在Roger B.的介绍下,记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这个会所带来的自然气息,更深入了解到了这位英国设计师在设计颇具中国特色的项目时的灵感来源。Roger B.对中国元素的运用有怎样的理解?在对于“环保”理念的引导和传播上,他正在身体力行做哪些工作?
B+SW设计董事及首席执行官Roger Billington
Roger Billington简介:中国深圳B+SW设计董事及首席执行官。建筑概念、室内设计师及产品设计师。新西兰设计师协会理事会员、澳大利亚设计师协会会员、英国工业艺术家与设计师协会会员。毕业于英国沃夫汉普顿大学,获空间设计学学士学位、灯光设计研究生学历,在英国、新西兰以及中国都完成了很多优秀的设计项目。
“任何设计师在境外发展,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怎样应用本土元素?我的观点就是,建立在一定的调研基础上,对本土元素进行研究,能够做到真实的演绎这个元素,那就成功了。”
【记者】你们近期完成的一个项目叫颐和新园,这个名字让我们想到了中国皇家园林颐和园。那么您对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有深入的了解?主要来自哪方面呢?
【Roger B.】其实颐和新园这个名字是客户自己取的。但我对中国的文化也一直很有兴趣,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从维基百科上看到“中国”,开始了解亚洲,了解中国,了解东方文化。和太太结婚11年,在中国也居住了4年,对中国文化都会比较关注,对很多方面的东西都感兴趣,如果真要说对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的话,那就是中国的艺术、手工艺和建筑,平时对手工艺品也有些收藏,特别是毛主席勋章的收集;我太太在新西兰有一家收集古董的店,我们自己也收藏了很多中式家具、艺术品,这些收藏品都放在仓库里,就等着新家建好了,把它们都搬进去。
【记者】您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徽派建筑”、“宫式建筑”有什么看法?
【Roger B.】这两个派系的建筑相对简单,风格统一,除了屋顶的造型,这两种造型都比较适合在现代环境下应用,对于宫式建筑的话,我们都知道中国宫殿建筑设计,带有防御因素,让建筑有闭塞感,这有点像我们的城堡建筑。
【记者】您曾说过,您喜欢现代中式风格,在设计中,哪些中国元素您运用的比较多?
【Roger B.】其实这是没有定律的,室内设计中,就体现在中式家具的使用,加上一些装饰品的选择,建筑的话,个人比较喜欢简单的风格,我更多关注的是尺度的问题,尺度合适了,建筑也就合适了。对于“会用哪些中国元素比较多?”的问题,如果问时装设计师,那他就能回答出,到底是用什么颜色,采用什么手法,比如说褶皱等等,但是对于室内设计师来讲,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比例、尺度、造价、客户的要求等等;在做项目之前都会做些调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然后选取适合的元素。所以说对于中国元素的运用,都是在调研的基础上,同时尽量原滋原味地展示其精华,不能只是简单地复制。
【记者】现在有人也会这样认为,觉得国外设计师做的中式作品反而比中国本土设计师做得更加有味道,您有这样的感觉吗?
【Roger B.】中国设计师中有很多把中国元素运用得很好的,当然也有些就只是把这些中国元素当成是点缀,硬性地把这些元素放进设计中,没有考虑元素的文化底蕴。其实任何设计师在境外发展,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怎样应用本土元素?我的观点就是,建立在一定的调研基础上,对本土元素进行研究,能够做到真实的演绎这个元素,那就成功了。
B+SW设计作品:南宁颐和新园高端会所-南宁颐和新园高端会所
“设计不是一定要创造新的东西,而是要合理地使用这些元素,诠释这些元素,让它们能有新的体现,这也是设计师的职责。外籍设计师在这点上,有优势、也有劣势。”
【记者】在颐和新园这个项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的中国元素在里面,比如说,竹子,荷叶等等,那这些灵感、创意是来自于哪里?
【Roger B.】这个项目的主题是自然,根据主题,我们从自然变化这个方向来诠释,从季节的变化、不同季节中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来找灵感;通过自然材料的运用,像树根、竹子等等的使用来体现主题。其实这些自然元素的使用,不是首创,很多设计师都运用过,但是重要的是,怎样运用,如何体现?我觉得设计不是一定要创造新的东西,而是要合理地使用这些元素,诠释这些元素,让它们能有新的体现,这也是设计师的职责。外籍设计师在这点上,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就是可以将中国元素和国外元素相结合地使用,中西融合;而劣势就是,对于我们的一些新颖的想法,有的客户能够接受,但是也有很多客户接受不了;我希望经过双方的沟通,能够让更多的客户接受我们的想法,有更多的合作。
【记者】这个项目中,业主希望酒店能够有“浮出水面”的效果,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你们又是如何去实现的?
【Roger B.】我给你们画一个简易图,介绍下我们最初的方案,现在画的是别墅,别墅旁边是池塘,别墅底下有个很大的空间,别墅底下的空间和池塘之间用玻璃隔断,从别墅底下这边的位置可以看到池塘的鱼游来游去,呈现水族馆的效果,这个方案给客户,他没有接受,怕工艺达不到这个效果,也怕有漏水的现象,但是我们采用的这个方案,出来的效果也还是很不错的,有建筑在池塘水中倒影,光影效果非常地好。
另外,这个池塘是个无边水池,池中的水可以沿着周边向外流,像瀑布一样,画面很美,瀑布的边上,也设置了过道,这样也就可以走到边上来欣赏美景。
这个项目最初的规划是非常有意思的,没有浪费场地上的任何东西,就连池子中的泥土,我们都利用起来,用它在建筑旁造了一个假山,种上一些植物,在假山旁,我们设置了一个可以养身和美容的休闲空间,整个设计都围绕着生态、环保的主题来设计。
【记者】从您到中国这些年来,觉得中国设计行业在生态、环保方面运用得到位吗?
【Roger B.】在中国,我们听到很多人都在倡导“生态、环保”,但是也发现,真正做到的却不多。造成这方面的因素有很多,环保意识不够强烈,或者是设计行业的发展水平等等,当然和开发商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生态、环保”涉及到工程的进度、造价、材料选择等各个问题。目前这些问题都在好转,也明显地看到很多建筑,环保生态元素越来越显著,也有相关环保政策的出台,但是私人开放商,也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
我现在在建一个博客( www.rogerbillington.com),关于可持续(可循环利用)材料研究的博客,包括环保建筑、环保材料的应用,对中国环保的状态和现况的分析,组织大家进行调研。当然也会有很多国外相关知识的链接,了解国外的情况,可以学习他们在环保方面的做法。中国在环保方面现在发展得还不是很好,但是大家已经开始有环保意识,而且在不断地提高,将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但是有的开发商或者企业还是需要实施到位,其实环保的工作在里面并不会提高很多的造价,只要稍微多用点心,就能将环保付诸到实际设计中去。
B+SW设计作品:南宁颐和新园高端会所-南宁颐和新园高端会所
“家,不仅仅是一个储藏空间,一个盒子,而是要在这个环境中,尽可能地享受到更新鲜的空气,享受周边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中西方在这方面理念的不同,不在于城市居住环境,而是大家对这种生活方式的不同理解和看法。”
【记者】这个项目完成之后,您觉得最满意和认为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各是什么?
【Roger B.】谈到这个问题,我想先谈谈在设计中如何体现室内外的融合。对于中国的设计,从某种程度上,有拒绝室内走向室外的感觉。我是一名英国设计师,在新西兰居住了很长时间,以我的经验来说,一个真正好的居家环境应该是室内外很好地融合。家,不仅仅是一个储藏空间,一个盒子,而是要在这个环境中,尽可能地享受到更新鲜的空气,享受周边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中西方在这方面理念的不同,不在于城市居住环境,而是大家对这种生活方式的不同理解和看法。西方很多的大城市居住空间也很拥挤,但他们还是会很注重户外环境和享受室外空气,但是在中国,情况就不是这样的。作为一名西方设计师,我想要把这种生活理念传达给大家,希望大家能更加地注重室内外的融合,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我自己每天都会花一点时间在自己所住的那层楼的户外露台上休息或运动,享受新鲜空气。住那有3年了,却很少看到周边的住户去到露台,他们最多也就是在小区散散步。我很提倡户外休闲的方式,更加有利于放松。
而在颐和新园这个项目中,我们就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户外空间,以推拉门、折叠门的形式,让室内能够更好地与户外衔接。打破户内、户外的界限,让室内外真正地沟通起来,这是我比较满意的地方。另外建筑的整体效果,我也很满意,充溢着自然的元素,到处都能呈现出水中倒影的效果,整个建筑都围绕着湖而设计,建筑和室内设计的比例都掌控得不错。
关于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是我觉得有点遗憾的地方,就是客户没有完全接受我们的第一个方案。那个方案会对环保理念体现得更透彻。这个项目,可以具有很大挑战性,也很独特,如果采用了第一个方案,不但可以提高环保意识,还对周边地区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我们都知道南宁是一个边界城市,处在中国、老挝、越南的交界处,其他几个国家都非常期待看中国对于环保的做法,可以说我们丢失了这样的一个机会,不过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这样的机会的。
【记者】那您关于地下室和池子以玻璃隔断法处理的方案,在别的设计项目中是否有实现过?
【Roger B.】这种做法并不常见,但是在世界各地都有成功实施过的案例。其实也并不麻烦,关键是要有一个很好的水处理系统,让池中的水能够保持清洁。当然我们也可以增加些策略进去,在靠近建筑的地方放置大型石头,种植水草,吸引池中的鱼过来,让鱼和室内有一个更好的互动。晚上可以利用灯光,通过不同的灯光吸引不同的鱼种,达到不同的时间段欣赏到不同景观的效果,使室内外很好的连通,为室内的居住者提供一种很好的生活体验。这个方案在广州也有实现过。
【记者】这个项目中,都提倡环保,从刚才您所讲的,不浪费任何的资源,即使是池中的泥土。那除了这些,项目中还有哪些方面体现了环保?
【Roger B.】关于这个建筑的材料使用,我们使用的是VOC涂料,不含挥发性,我们推荐室内外都能够使用这个材料。对于更多的环保的运用,都会考虑到进度、速度或者是造价的问题。关于建筑材料的环保问题,我们在前面也提过,我们在建一个博客( www.rogerbillington.com),博客里会有很大的篇幅是关于环保材料的使用,也会专门聘请一些环保材料的调研助理,如果有读者看到这个采访,对我们这个调研有兴趣,可以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将对环保材料进行调研,包括材料的种类、来源、开挖、储藏、运输和使用等等,将环保材料和现有材料进行对比和分析,也会有系统的分类,这样客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这些环保材料的优势。这个博客正在筹集,我们会收集更多有趣、有利的东西进去。
B+SW设计作品:南宁颐和新园高端会所-南宁颐和新园高端会所
“其实我们也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年轻设计师的发展会受业主要求的影响……我觉得业主要对设计师有更多的信任,让设计师去发挥,去开拓更多新的东西,而不仅仅只是‘像’。”
【记者】您到中国这几年来,觉得这些年轻的设计师这几年最大的进步和有待提高的部分分别是什么?
【Roger B.】事情都是在不断进步的,这几年,年轻的设计师都有很大提高,就像我们办公室里的这些年轻人,他们也有很大的提高。但进步程度或者设计水平都是不好拿来直接比较的,我到过中国54个城市,每个城市的设计师的水平,都在提高,也都有进步的空间。
其实我们也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年轻设计师的发展会受业主要求的影响。很多业主看到自己喜欢的设计作品后,会要求设计师设计出同样的,这样往往会导致年轻设计师局限于这样的要求,去模仿,影响设计师水平的发挥,阻碍了他们的进步。和我一起工作的年轻人,我经常会质疑他们的方案,希望他们能给出理由。我经常会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材料?他们的回答往往会是:“我们就是这样的”,“这个位置,我们一般都是会放地毯”……这就是个误区,需要大家一起改进。我觉得业主也要对设计师有更多的信任,让设计师去发挥,去开拓更多新的东西,而不仅仅只是“像”。设计如果一味地去追求相同的东西,就很难发展,而是要去发现新的东西。当然现在中国的业主也越来越国际化了,到国外去旅行等等都拓宽了他们的国际视野,真正地看到新古典设计、欧式风格等等,这样的业主自然能更加透彻地看待设计了。
B+SW设计作品:南宁颐和新园高端会所-南宁颐和新园高端会所
中国有很多非常优秀的设计师,也有受这种意识局限的,我认为设计师的职业就是帮助业主呈现更多新的可能性的探索,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更新或者是模仿。
【记者】2011年,个人和公司都有怎样的新计划?
【Roger B.】其实个人和公司的计划都是一致的,我们有很多计划,也有很多新的业务在做,想要更多地打造Roger B. 这个品牌。Roger B. 品牌,用特定的手法,对流程、客户、材料等进行分析,利于大家浏览,参阅,通过这个品牌能够让更多明智的业主接受更多西方的设计理念。我现在有80%的时间用在设计管理上。设计在西方,不仅关乎外观的好看与否,更多地要考虑住在里面的人的生活,让居住者能够享受生活、环境。所以我希望通过Roger B. 品牌传播这种理念,也希望在其他城市有更多的业务来衍生这个品牌。我们会继续发扬公司 “高质、高效”的口号,也希望继续和中国年轻的设计师一起工作。在我们的设计师培训体系中,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新一代有思考力、挑战力的设计师,能够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出来。设计师的工作实实在在关乎人的生活和环境,希望这代的设计师能够更多地关注这些方面。另外我想强调,设计对于我来讲,不是简单的一份工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要想生活过得有质量,就要加大它的宽度和深度。我相信很多的设计师已经能够意识到这点,但是很多业主还没有意识到这点。希望我们能和年轻的设计师、和业主一起成长,一起发展。
转载出处:中华室内设计网 http://www.a9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