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型酒店发展史
“7天、如家、汉庭……”作为旅游爱好者,王女士数着自己经常住的经济型酒店的名字。不过,如今的她已经很少再住这些酒店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加高档,却在价格上相差无几的星级酒店。
不过,“退缩”的王女士们似乎并不能打消如家们继续扩张的念头。7天、如家、汉庭的年报显示,仅去年一年,三家就新增1143家酒店。
1996年-2005年
锦江样板:新模式改写中国酒店业格局
经济型酒店虽然在国外发展了几十年,但在中国,这种类型的酒店也不过是发展了区区十余载的“新鲜事物”。
出生在1950年代的徐祖荣,不到20岁就在社会打拼,从装卸工到打扫客房,什么都做过。90年代初,他所任职的锦江集团开始全球布点,他也因此获得了出国的机会。在美国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与中国豪华型酒店市场完全不同的酒店市场汽车旅馆,这种为平民出游提供低廉住宿服务的旅馆,也是如今美国发达的经济型酒店的初级形式。
徐祖荣回国后便决定放手一搏。怀揣着1000万元资金,和五六个同事一起,打造了中国第一家经济型酒店的样板房。1996年,锦江之星酒店挂牌问世,也成为中国第一家经济型酒店。
2006年-2010年
三抢时代:急速扩张扎堆儿上市
初来乍到的经济型酒店很快就抢占了中国年轻人的市场。白领和商务人士很“给面子”地成了它们的常客,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钱和地了。
从2006年开始,经济型酒店“抢钱”、“抢地”、“抢速度”的“三抢”原则,成为见诸报端最常见的字眼。急速的扩张和扎堆儿上市,让经济型酒店创出了净利润增幅多在3位数的惊人业绩。
如家是最早一批赴美上市的企业。2006年,准备了4年之久的如家在美国纳斯达克登陆,并引爆了经济型酒店的上市热潮。资料显示,如家在美国一发行就受到资金热捧,吸引到10亿美元认购资金,获得12倍超额认购。经济型酒店业龙头锦江之星也不甘落后,作为锦江酒店板块重要组成部分,一起打包赴港上市。而之前就已经被美国投行摩根士丹利入股约20%的莫泰当时也正计划赴美上市。
2011年至今
痛苦转型:神话不再后的淘汰进行时
没有不跌的个股,也没有永远高企的公司业绩。经历了十年的高速发展后,经济型酒店走到了市场的十字路口:业绩开始出现下滑甚至亏损;上市红利逐渐消失,甚至成了酒店发展的枷锁;而趋于饱和的市场,让酒店曾经无限扩张的策略变得一文不值……
“如今的经济型酒店,已经到了一个转型、重新布局的痛苦阶段了。” 劲旅咨询首席分析师魏长仁向记者表示。
尽管如家酒店CEO坚称经济型酒店在未来十年内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不可否认的是,自2011年如家收购莫泰开始,行业中的淘汰赛已然打响。去年,7天也决定退市。而经济型酒店集团华住也开始押宝高端路线,其首家高端酒店子品牌“禧玥”将于年中开业。
腹背受敌
星级酒店打折也实惠
经济型酒店如今面临困兽之斗,不仅同业争得头破血流,还面临着传统酒店业的“绝地反击”,毕竟当初经济型酒店让传统酒店业,尤其是一星至三星级酒店业的市场所剩无几。
“每次旅游,我都团购星级酒店,价格没比经济型酒店高太多,服务和硬件设施却能好不少。”酷爱旅游的王女士聊起自己出游的感受时表示,星级酒店打折是很常见的事情。
实际上,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网上订酒店已经逐渐成为“驴友们”的统一动作。记者登录携程、去哪儿等旅游网站看到,网站首页均推出星级酒店打折的信息,其中不乏位置较好的五星级酒店,折扣也从4折至7折不等,而折后的价格大多在三四百元。如位于五道口清华大学附近的一家四星级酒店,大床房的价格打了5.9折后为465元。而经济型酒店的价格,如今也要250元到300元。
“更经济”的酒店逆袭
经济型酒店还面临着“更加经济”的微型酒店的袭击。如布丁、桔子等微型酒店,价格普遍在100元至200元,这些酒店业的后生晚辈,正抢占着经济型酒店老前辈们的饭碗。
“个性”的布丁酒店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这个推崇自由、快乐、时尚的微型酒店,定位于年轻白领出行,在装修上既体现出时尚的个性,也让客人感到舒适和适度消费。“布丁们的设计十分讨巧。”魏长仁评价道,布丁酒店的房间要比其他经济型酒店略小,这样同一栋楼中就可以多出几间客房,供更多的旅客入住,平抑成本。而在装修上,有的简约时尚,有的如同涂鸦艺术,都是年轻人喜爱的风格。
参照
欧美经济酒店
也曾面临困境
如今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困境,实际上在其起源的欧美地区也曾经历过。这个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末的酒店形式,起初只是为旅人提供低廉价格的汽车旅馆。“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大众旅游发展,引发了对中低档住宿设施的大量需求。
如同中国前几年一样,被简单“复制、粘贴”这一模式的美国经济型酒店在1960年代到1980年代末,欣欣向荣地达到了顶峰。
过度扩张的后果必然导致市场的饱和、过剩,在欧美地区也同样遵循着这一道理。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末,经济型酒店进入了市场成熟期,高速增长和大规模扩张的动力逐渐减弱,这一业态走向成熟的拐点随之到来。
雅高、万豪等大型酒店集团开始多元化战略,不仅面向大众,也开始走向高端。同时,这些大型酒店集团更加倾向于通过资本运作来购买和整合原有行业的品牌。
逐渐地,市场竞争淘汰了一些管理力量较弱、资金运营不畅的品牌,一些大而强的品牌则因资本实力和管理实力愈发强大。竞争也加剧了企业向服务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转型,品牌建设、质量管理、市场细分、产品多元化等企业内部管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