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的定位与升华——评述2010亚太室内双年大奖赛
作为国内资深设计评论人,应亚太室内双年大奖赛组委会的邀请,笔者以观察员的身份有幸参加了这次评选,这恐怕在国内外室内设计赛事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资深设计评论人满登
闻名世界的诺贝尔奖、奥斯卡奖和普利策奖等三大有影响的全球大奖,它们之所以闻名全球,令人敬仰,是代表了人类智慧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因为这样的全球奖的评委结构和评选方向都尊重人类智慧文明发展的规律。尤其是诺贝尔奖评选,它都有很严格的评选程序和评选原则的,你在什么研究领域里发现了什么?又为人类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而获奖;而奥斯卡奖则是表彰在电影艺术表演中相关的专业领域里,你有什么出色、杰出和出类拔萃的表现?而建筑大奖——普利策奖则是表彰建筑师在设计理念上的最杰出的表现与突破,而且每年在全球只评出一位大奖。
比如普利策奖评委结构不仅来自这个专业领域的最杰出建筑师、地产商、学者和专家,同时还包括来自建筑设计监督的第三方——建筑评论人。这是什么概念,通常在建筑师这个行业,大家既是同行,又是“冤家”,同行不买同行的“帐”,甚至攻击同行的新闻已不算什么秘密。而作为第三方的监督人——建筑评论人按职业操守讲,他不仅对建筑作品必须有公平、公正、公开和公信的责任,同时更重要的是对评选作品的论证依据和逻辑主张。笔者不敢说亚太室内设计双年大奖赛邀请笔者做监督方也好,观察员也罢,有多高的国际眼光,但至少他们的赛事能按国际惯例,引进了国际赛事的评选规则,走了一条很国际化的道路......
这次亚太室内双年大奖赛出现了三个惊喜、三个美中不足。
第一个惊喜:随着亚太室内设计双年大奖赛的全球传播,慕名参赛的境外设计师由上届的6个国家发展到本届的12个国家,比上届增加了50%,参加的国家愈多,也就证明亚太室内双年展在全球的影响力是越来越大了,越来越国际化了......
第二个惊喜:本届整体参赛水平普遍高于上届,主要是设计理念不仅有所拓展,而且也有所深思和过滤。一部分参赛作品的低碳、绿色、环保节能和生态整体设计保护意识都在参赛作品中有所表现,这是全球室内设计发展的一个趋势。换句话讲,境外一些发达国家早已走出表现奢华、排场、显摆和单纯的视觉冲击阶段,这是一个由初级设计形态走向高级设计思维形态的分水岭,也是城市化进程与设计理念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第三个惊喜:境外作品在设计语言研发方向上,更倾向自然,设计语言的多极化、多样化和多元化让人目不暇接。从本届评选各类别项目获得大奖作品看,师法自然的可能性,极简语言大行其道,设计的环保意识,材料的循环利用,灯光的低排放等,设计语言的质朴和返璞归真成为获奖的主要背景,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更讲究思想深入与心理氛围的推敲设计,更讲究情绪的疏导与精神层面舒展。
三个美中不足:
第一个美中不足:从数量上看大部分来自中国内地的作品虽然也有不少优秀作品,其中有些作品在语言结构上有新的创意表现,尤其在功能与审美的结合点上有创新,甚至也有新面孔夺得了某个项目的大奖和提名,然而还有一部分参赛作品自我定位目标不明确。比如有些作品拍摄没有请专业摄影师;有些作品出品形象不太讲究,品位不高;有些作品图片精度不够;有的则没有抓住最美、最好、最核心的东西……
从各类别项目大奖评比出炉的权威性,思想性和公信程度上说,这次住宅与样板房项目大奖的评选似乎不如其他大奖更让人折服。理由是作品语言结构表现上,没有足够的创新意识和独特的识别性能引起精神的共鸣。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个人观点,并不影响作品获奖新闻价值的传播,这也许是未来住宅设计最有挑战性和未知性的地方……
第二个美中不足:我们这次征集的作品有一部分优秀设计师有幸进入了原创渠道,但语言构成的方式表现仍然缺少创意、缺少思想,缺少深度,不够大气和内敛,缺少沉淀和思考。笔者认为最大的问题,还是设计师的知识结构和思想结构发生严重错位,很多设计师误入了单纯的设计结构迷宫里一时半会还未走出来......
第三个美中不足:国内不少设计师过于追求空间视觉冲击力,过于注重空间语言的表现形式。同时过于注重语言的外表华丽和奢华,缺少艺术鉴赏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修养情趣调整,缺少一种品质上的自我修复和审美升级处理能力。
就原创的研究开发力度上看,实事求是地说:我们距港台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和日本设计师几乎每人都有自己的设计研发方向校正角度上说,我们似乎更缺少设计思维方式和方向的开发与引导;与欧美比,我们更缺少品位、品质上的沉淀与洗练。笔者曾在《亚太名家设计解读》评论集的“后记”写道,中国的室内设计还处在初级阶段,特别是我们的思想意识和设计实践还处在室内设计研究的初级阶段……
令人欣慰的是,通过这次亚太室内双年大奖赛,尽管获大奖的多半还是境外和港台设计师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找到了设计方向。不一定获奖就是收获,发现我们与获奖者的距离与问题,笔者以为这也是收获,这就是我们的可以持续发展的动力……